查詢美國博士論文UMI編號
現在許多論文格式都要求引用博士論文的時候,加上UMI編號,讓讀者更容易找到你所引用的論文。
以APA第六版格式為例,引用論文的格式在EndNote中變成:
Author. |(Year). Title. Degree| Thesis Type|, University|, Place Published|.…
現在許多論文格式都要求引用博士論文的時候,加上UMI編號,讓讀者更容易找到你所引用的論文。
以APA第六版格式為例,引用論文的格式在EndNote中變成:
Author. |(Year). Title. Degree| Thesis Type|, University|, Place Published|.…
在 Word 裡面有一個「分割」(split) 的功能,讓你方便同時看文章的兩個部分。或許你心裡會想:為什麼要同時看文章的兩個部分呢?我從來沒用過這個功能不也過得很好嗎?依據我自己的需求,我同時需要看文章的三個部分是:
1) 文章後列出了統計表格和圖表,文章前面要寫分析與解讀,需要前後對照數字;
2) 因某種原因已停止使用 EndNote 或 Zotero 處理文獻,最後要比對一下是否每個 citation 都在 references 裡面;
3) 某一個東西在文章出現多次,需要前後比對才能得出結論。像我有一篇文章就是有一項資料,並沒有辦法直接用一個簡單的統計分析就得出結果,而是用多個統計分析合在一起比較,這時候分割視窗有助於我寫作文章。
分割視窗是很簡單但很實用的功能,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這方面需求,不妨上網找一下如何操作。
問題來了:在 PDF 裡面並沒有分割視窗的功能,如果你要同時看文章的兩個部分怎麼辦呢?
我非常需要這個功能,特別是我在讀期刊文章的時候。當看到別人引的文章自己沒讀過又覺得非常相關,就希望快速切換到參考文獻的部分。可是切換到文獻的時候,有時候就「不小心」忘了是哪一位作者、哪一年的文章了。當看到參考書目,接著又會去找出文章全文來看一下,等回到原本這篇文章,可能已經是半個小時之後了。問題更嚴重了:剛這篇文章我讀到哪了?頁面還停留在剛才的文獻部分,還要回頭去翻讀到哪裡了。當又遇到沒讀過的文章的時,上述的工作又再循環一次。
這樣的事其實挺困擾我,我只好用一個折衷辦法來解決,在這裡與大家共享。我的折衷辦法就是用文章標記或註解的功能 (詳見前文:用PDF-XChange Viewer來作筆記),在讀到想看的文獻時先標記一下,然後跳到參考文獻的部分再標記一下。
接下來就是切換了。將顯示註解的功能開啟,用 PDF-XChange Viewer 來作的話就如下圖所示,點選項–檢視–註解,之後就會看到左邊出現註解的部分了。
我以前試過用頁碼,不過當讀一篇文章的時候,找到另外一篇文章繼續讀,之後再找第三篇文章,最後回頭讀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早就忘記頁碼在哪裡了,索性用這個註解的方式來解決。
這個方式也有缺點,當你一開始讀文章的時候如果習慣拼命畫重點,那你的註解就會產生一大堆,要前後文跳來跳去的時候可能會不小心跳錯地方,不過這也遠比一頁一頁捲動來得快,算是目前能想到簡單可行的辦法了。
如果各位知道有什麼更好的方式,麻煩請務必要與我分享。
…現在由於筆記型電腦愈來愈便宜,許多研究生與老師主要工作都是在一台電腦上,如果不時常備份與定期檢測硬碟狀況,出事了就後悔莫及了。
不誇張地說,幾乎每個月我都會聽到至少一起硬碟壞掉、系統無法進入、檔案遺失等各種慘劇,在大家聽到和我述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很多人的反應是:硬碟壞掉耶?這機率得多小?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吧?
但是很多事沒有僥倖,而且如果沒作好準備,事情發生的後果往往是我們不可承受的。如果你在論文答辯前硬碟壞掉了,這種損失是你承受得起的嗎?倒不如養成習慣,每天備份,一個禮拜檢查一次硬碟狀況,加上平常好好愛護硬碟,大幅降低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與所可能造成的危害。
最近剛好有一個好友,遇到電腦不明變慢的問題。開個機要20分鐘,不管執行什麼程式,都要20分鐘。我接過來一看/聽,發現應該是硬碟問題,很有可能是壞軌了。所以我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硬碟檢測軟體,並提醒大家時時備份。
在檢測硬碟狀況的軟體中,有兩套免費的非常好用,CrystalDiskInfo 與 HD Tune。我個人一直使用 CrystalDiskInfo,對 HD Tune 沒特別了解,所以就不便比較。
網站:http://crystalmark.info/software/CrystalDiskInfo/index-e.html…
今天在 LifeHacker 上面看到一篇文章:Keep Your "Waiting For Response" Emails Visible so You Don’t Forget Them ,我覺得滿有意思的,於是我打算分享一下我 gmail 常用的標籤。如果大家有更好 organize gmail 的辦法,也請分享。
對一個研究者/學生/教授來說,有一大部分生活重心是在研究上,與研究相關有不少 label 是我常用的,我列出來讓大家參考。
publication:要畢業/升等,都是需要 publication的。不管是我跟我的同事一起合作一篇文章,或是我送出去之後的回饋,第一時間我都會標上publication,以方便日後搜尋。
conference:除了 publication 以外,另外一個重中之重就是去參加研討會。我的習慣是有意願要參加的就會先標示,投稿過程、結果與大會相關資訊都會加到此類別。這樣不管是以後要寫 CV、申請經費或是找資料,都可以很快翻到這些訊息。
travel:旅行我會另外加入標籤,這部分的資訊包含機票、旅館、訂車等各種相關訊息。這方面的資料要出去開會時,就會打印出來,開會之後會拿收據去申請經費。
學校信件:除了 publication、conference 與 travel,很多人都會把你學校的信件轉寄到 gmail 裡面,這些信件統一用學校的簡稱來標示,以便日後找尋。
fellowship:申請fellowship之間的溝通、請老師幫你寫推薦信等,這些都記載fellowship裡面。
grant:國科會計畫、美國NSF等各種grant,放在同一個標籤比較容易搜尋。
TA的課或所教授的課:TA 或教課常常需要跟學生聯繫,如果班一大,不好好整理這些資訊就很難找到。為了避免有任何issue,請接到信的時候就順手標示一下吧!
個別的research project:每個research project都應該有獨立的label,不管是interview、與同事之間的交流,歸類於不同的project,有助於快速找到信件。
meeting:不管是老師或是學生,總是會有跟別人meeting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用calendar,那請養成將meeting信件保存好的習慣,免得記錯時間、記錯地點的事發生。
Waiting for Others:這是我正在養成的習慣,有時候事情或信件一多,信寄出去就忘記追踨後續消息了。這時候將寄出去的信件放在waiting for others或是followup等標籤,有助於追踨工作進度。
這些不是什麼神奇的標籤或技巧,而是簡單的歸檔而已。這些信件或許都沒有固定的規則可循,所以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當研究生最常處理的檔案格式,不外乎是 .doc(x) 和 pdf 了,前者通常都是自己的文章,後者則多半來自線上期刊。
起先我知道 PDF Download 這個套件,我還真是不當它一回事,心裡總想著:反正可以在 Firefox 開啟 PDF 檔,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
是的,沒錯,但我想應該有不少人也曾經遇過:不小心點一個連結,結果是 PDF 檔,結果整個 Firefox 在下載這個大檔並開啟 Adobe Reader 來讀取,整個 Firefox 當在那裡,不得動彈。
此外,在 Firefox 裡開啟 PDF 檔,無法用快速鍵 Ctrl W 或是滑鼠手勢關掉該 Tab,對我這個懶人來說,要將滑鼠移到上面,再選擇關掉,實在是很大的工作量 (滑鼠移久手也是會酸的~~)。另外,系統整體的 CPU 和 Ram 使用也會飆高,更加大了 Firefox 與 Windows 當掉的可能性。
我平常點連結前,都會非常小心,注意一下所點的連結是否為 PDF 檔,從而避免這個問題發生。不過現在各種短網站的服務非常普遍,短網址雖然方便,但無法看到所連結的檔名,這增加了會「不小心」下載到 PDF 的機率。此外,有時候網站是用一個隨機的數字,讓你下載,而這也會增加了判斷是否為 PDF 的困難。
在這些情況之下,我開始使用 PDF Download。
研究生精選Firefox套件:PDF Download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