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後測的方式其實有很多,先從簡單的例子講起。一般說來,實驗設計都有control group和treatment group,這兩組都接受了pre-test和post-test,那要怎麼分析這些資料呢?
要分析之前,想想我們的研究問題是什麼。在這樣的實驗設計,我們會問的問題可能是:此treatment是不是有顯著的效果?既然是要看效果,我們看的就是在兩次測驗中,這些受試者進步了多少。換言之,我們是看gain scores。
想清楚這點後面就簡單了。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create一個variable,這個variable是post-test減pre-test,我們就會得到受試進步多少了。接下來跑Anova,因為有2組,一個dependent variable,所以用one-way anova就可以了。如果你用SPSS但不熟悉怎麼跑或解讀結果,你可以參考這篇:SPSS: one-way ANOVA 教學 。
分析前後測還有不同的方式,以後再說。
最近發現這個網站… 站長深入淺出的講解真的讓我對統計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雖然還是有不少的疑問… 但是比起以往矇矇瞳瞳總是好上許多…
最近我有想要做一項統計分析… 想請站長指點一下… 它應該是屬於站長所提及的「前測、後測」的這個範疇。其內容是:「一組病人,在某種治療前,我們會固定給他連續量10次的血壓(所以血壓值這時候應該會有一個mean+SD),然後在某種治療後,我們再連續給他量10次血壓(這時又有一個血壓的結果變數是mean+SD)。想要比較這種治療方式對血壓有沒有明顯改變。」
因為這樣的實驗,會得到pre-test跟post-test有N個病人的mean+SD的數據,這跟站長在「用哪種統計分析方法好?」裡面提到的分析方式好像都略有不同。想要請教站長這樣的實驗應該用哪種統計方法比較好?(ps可以大概跟我說一下方向就好..剩下的我可以自己去查書@_@) 感恩……
我覺得跟之前說的應該一樣吧,只是pre-test和post-test的結果我們會先處理成gain scores,然後一樣跑anova。這不就是comparison of means嗎?
你的如果要照gain scores的思路來作,可能是pre-test和post-test都要算出個平均值,然後再算出前後測差異,用這個差異跑anova。
Repeated measures也是你可以考慮的。可能還有其它辦法,但那些是我目前不知道/沒想到的。
感恩站長大大的回覆…
其實我的問題是來自於…站長所提到前測、後測都是「單一數據」,但是如果說我的數據是一整組的資料(也就是說「同一個病人」量了N次血壓,得到了mean+SD的資料),那麼當我要分析「100個病人」pretest跟posttest的數據時,是否也能採用站長所提gain score的辦法呢?(就是單純只求其pre- & posttest MEAN 的差, 而不處理其standard deviation?)
我覺得應該是能用gain scores來作你的東西,也就是求出平均值,然後看gain scores,SD就不是我們關心的。而且我相信在測量血壓的時候,會儘量讓外在環境不改變,測出來的結果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既然這樣,用平均值沒什麼不對,是吧?
或許還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吧,可問問其它先進或請教老師吧!
我是資訊系的
想請教,前測後測,題目可以一樣嗎?
有些論文一樣,有些論文說不一樣
前後測可以一樣,但要考慮的就是重測信度。如果你是用已別人開發好的問卷,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相關文章可參考:http://tw.myblog.yahoo.com/da_sanlin/article?mid=105&sc=1
和這篇:http://tw.myblog.yahoo.com/yhliu-blog/article?mid=103&prev=104&next=97&l=f&fid=7
请问跑ANOVA的时候,是把pre-test和post-test放到dependent list里,把新建的那个variable,也就是post-test减pre-test之差放到factor里去吗?
比较菜鸟,不好意思!
將post-test減pre-test之差放到dependent variable,用這種方式最好所用的測驗要一樣。
那请问Factor里该放什么?
請參考這篇:http://newgenerationresearcher.blogspot.com/2009/01/spss-one-way-anova.html
谢谢!
如果我設計的測驗不一樣…就不可以用gain score了!對吧?
那我該用哪一種方式了?
不好意思~站長~再請教您一個問題,關於前測後測的分數配置,是否我認為較重要的題目,分數配置較高~~還是每題分數配置一樣即可呢?
分數的配置會影響分析出來的結果嗎?
非常感謝您!
我看過一些paper是用percentile的差異來比較。你可以在google 用pretest posttest percentile當關鍵字找找看這些符不符合你的需求。
分數配置我怎麼聽都覺得像心理測量的範圍,這不是我的領域。不過很直覺的是:為什麼需要配重不同?這會不會產生誤差?調整與不調整的差異在哪?或許釐清這些問題,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你好, 我想問如果我有兩組學生,分別是control group和experimental group,各組都做了三個test(pre-test,post-test,delay post-test). 那應該怎樣做呢? 謝謝~~
三次測驗是一樣的嗎?是一樣的話,你就可以用change scores來當你的DV
有些人把前測放在“共變項”、把後測放在“依變項”,而不是“後測 減 前測”成為“依變項”。
請問大大,這兩種做法在解釋上有什麼差異?
好問題,這提醒我要完成很久以前挖的洞了。你可以看看我新寫的這篇:http://newgenerationresearcher.blogspot.com/2010/06/analysis-of-pre-test-post-test.html
如果有問題,我們再討論。
您好,
最近我有前後測問卷要作分析,
主要是要了解某班學生在導入某種教學前後的認知是否有明顯差異,
前後測的問題完全一樣,
答案用李克特5點量表讓學生們勾選,
請問我是不是就是跟本篇回文1f的那種方式一樣,
先把全班的前後測結果平均,求出差異處理成gain scores,然後跑anova呢?
沒錯,我大概會作gain scores,然後跑anova。
您好,最近在做一份pilot,但個案只有一位,也有進行某測驗的前後測,在資料分析的部分,ㄧ位個案也如同上述方式進行分析嗎?因為也好奇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謝謝
您的blog嵌入facebook之script可能有點問題,會出現一個彈跳視窗login_status.php 彈出來要下載, 有如http://www.hkepc.com/forum/attachments/month_1008/1008271506df1dde0e8b86bdb6.jpg 這個圖檔所示
大大你好,
有一個問題想請教
我有一個實驗,施打藥物後量測其藥效,在施打前後都會做量測,所以有前測(pre)與後測(post),需要得到的資料是前測與後測分別的幾何平均數(GM)和95%信賴區間以及後測與前測的幾何平均數比值和95%信賴區間,結果已經可以用Excel算得,現在想用SPSS計算,同時觀察是否有Sig.
第二個問題是同上,有時候會出現前測與後測,受試者數目減少的現象(理論是同一批,但有時後測會減少),此時不知如何計算其比值? 是減少的人就不列入計算嗎? 或是SPSS可以排除此問題呢? 因為同樣需要Sig,所以需要用SPSS,
麻煩大大,謝謝
請問這就是所謂的A/B test對吧?
@Max,
是的。
大大好
請問前後測量推拿對肩關節傷害效益可以用那種方法。問卷只有12位,是特定對象,謝謝您
t-test
您好,
我最近正在寫論文, 我只有一班學生22人, 我的前後測共有三個, 請問我測完後應做t檢定(無母數), 還是跑anova呢?
對不起, 我沒修過統計, 問很菜的問題,
期待收到您的回覆, 謝謝
你是前測、後測、延遲後測嗎?你想看的問題是什麼?
如果是這樣的設計,通常把後測與前測做一次t檢定,延遲後測與前測做一次t檢定
可以滿足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