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

11月至2月的研討會:學術工作面試的平台

很多人 (包括我自己在內) 參加過一定次數的研討會之後,就開始對參加研討會沒興趣 (當然這要看研討會地點,如果是漂亮又有名的地方像夏威夷,我還是會投稿的)。殊不知在美國找學術工作的時候,研討會面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般來說,美國學術工作的面試有三個部分:研討會面試、電話面試、學校面試。這三個面試可能不會每個都有,但大部分的情況至少會有其中兩種,而研討會面試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第二關進一步篩選 candidates (第一關當然是你的申請材料與老師們的推薦信)。

依照美國找學術工作的速度,通常來說八月至十月15日是看學術工作廣告的時候,而工作截止通常是在10/31、11/15、11/30、12/15、12/31 這幾個日期,這與工作什麼時候發佈出來有關。通常十月底或十一月中截止的工作,有些工作會特別說明:希望申請者標明11月到2月在相關領域研討會的參加狀況,所以參加11月到2月在你該領域的會議,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為什麼呢?第一,出席相關會議可以看出你對該領域的熟悉情況,也可以從多方面直接、間接觀察候選人;第二,面對面談談,學校又不用另外多花錢就可以了解這些候選人,何樂而不為?第三,你當然不會只想「參加」研討會,你還應該在研討會「報告」,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話題,並給你展現自己的機會

依照這樣的計畫,如果博士班就讀時間是五年的話,在第四年的一月左右,就要開始準備這些研討會的投稿材料了,而這材料通常是你論文的一部分。別因為地點、費用或其它個人因素阻礙你參加研討會,這是增大你得到工作機會的好方法 (當然你要有好的申請材料與推薦信),特別是你善於與別人溝通時。

關於面試,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 也有介紹,這本書至少對我很有幫助,我也推薦N次了。如果要看介紹,請看這裡:找學術工作寶典: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

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
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

1 thought on “11月至2月的研討會:學術工作面試的平台”

  1. 參加國際研討會的確是一個絕佳毛遂自薦的機會!我個人的經驗是盡量爭取上台報告的機會,例如小型(特定領域)的研討會通常會讓參加的人自由報名上台報告,另外就是學會固定舉辦的年會通常會有研究生演講比賽,這些都是讓自己曝光的好機會!如果以五年來說,我建議能夠在第三年就要參加會議,小試身手!這樣在第四年後半或是第五年就會有完整的結果甚至是已發表的論文,如此一來會讓之前對你有些許印象的教授大為加分!而且他們會感覺到你具有潛力,可以在畢業之後成為他們實驗室即戰力的一員!

    潛力這種事情應該是要讓人家看見「有所成長」,所以我對於國際會議的參與是著重在於怎麼一次比一次更進步!這樣一來,也會更有信心在後來的會議報告,主動向之前認識的教授請他們來聽或是討論自己新的研究成果,藉此有更進一步的接觸。

    參加會議應該要特別設定「結識目標」,也就是去結識你有興趣的教授或研究團隊,不僅能夠有機會交流當前的學術研究,也是增加未來找工作的機會。如果研究的領域不是非常熱門,一般的研究人員都會很高興知道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人也有著相同的興趣!研究本身是一股熱情來著的!

    當研究生的時候參加會議,了解最新的研究動態應該不是首要的目標,而是要去經營學術研究的人脈。參加會議之前的工作,可以針對自己研究領域裏的研究團隊進行分析,透過閱讀文獻的同時注意有哪幾個研究團隊(作者群)是該領域的紅人榜,以作為日後的「結識目標」。

    個人小小的心得分享。謝謝收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Scroll to Top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