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台灣、美國教職申請經驗比較

版主案:根據網路慣例,匿名投稿都要說路上撿到的或是夢到的,不知道誰寫的。

**

在此分享去年參加兩場教職面試的經歷。一場在台灣,另一場在美國,學校就不提了,因為此文主要是讓也在準備要去投教職履歷的人一個參考。也希望引發一些反思,就是台灣政府在大力呼籲海外人才歸國服務之際,台灣學校是如何對待人在海外的教職應徵者。

台灣

在台灣的那一場面試是在2012年年中收到通知,行政助理寫信要我月底飛回台灣一趟。這邊的重點是,信內完全沒有提到旅費補助的問題。雖然我已經聽說過台灣的學校鮮少補助海外學者回台面試的飛機票,但還是禮貌性的去問了一下。結果就是,我自掏腰包花了兩千美金飛回台灣,而該校也補助我兩千,只是幣值是台幣。

面試當天早上,西裝筆挺人模人樣的我自行搭計程車抵達該校,然後直奔助理辦公室。一個看起來年紀輕輕帶點冷酷表情的行政助理帶著我去辦公室後面類似庫房的小房間,裡面有簡單的沙發和茶几,但周圍堆的都是陳舊的獎杯期刊以及堆疊在地上雜亂不堪的poster

助理奉上一杯用茶包泡的茶就離去了,過不久所長來了,意味著早上的面試就開始了。而陸續來面試的老師通常是對我過去某段工作經歷感到好奇(因為有段時間不在學界工作),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在解釋。至於我現在的研究,老師們似乎沒感到太多興趣。但整個過程還算順利,直到有一位老師因為在跟學生meeting的關係沒有出現。

於是乎助理把我帶去該老師的辦公室,我就在裡面呆坐了三十分鐘左右,仍舊不見該師身影。正想說今年面試的行程該所已經早就排定為何還會出現這種情況,此時此刻,行政助理在門口探了個頭過來,驚訝到:你怎麼還在這裡?

其實我才要問:為什麼我還要在這裡枯等?老師呢?然後你行政助理還搞不清楚狀況?當然那個當下我只有苦笑沒有說一句話,所以行政助理又把我領進那個像庫房的小房間,讓別的老師先來跟我談,談完之後原本那個還在meeting的老師才姍姍來遲。

無論如何,早上就在跟老師們閒聊的過程中渡過,基本上還算愉快!時間來到11:30。接著行政助理把我領到中午要job talk的會議室,要我熟悉一下場地並檢查ppt展示有沒有問題。然後她拎了一個排骨便當進來扔給了我說:你就一邊吃一邊測試吧!我除了驚訝還是驚訝,因為沒料到大老遠從美國跑回台灣面試居然中午是一個人吃便當渡過。好吧!既然如此,我就三兩口把便當趴完,然後趕緊測試並快速預演一下job talk的內容。此時我瞄到門口有一疊便當,想說為什麼要為我一個人準備便當?結果謎題就在演講開始後揭曉了。

12:00整演講開始,老師和一些學生魚貫而入,每個人都順手拿了一個便當,於是便開始了我一邊演講,台下一邊大啖便當的景象。我看著台下的便當一邊講一邊想:我還想吃十個!!但當然還是得專心演講,不過說真的有人在台下吃東西實在相當擾亂我演講的心情,難道這也是對面試者的測試之一??

演講完後的發問時間,陸續有些人跟我提問,但問題是,都跟我講的內容沒有直接相關。有人說我投影片做不好,也有人酸酸的說你用的資料我們也有啊(問題是你他媽的發不出跟我一樣的paper在高IF的期刊啊!)總之job talk就在砲聲隆隆中渡過。演講完後我瞄了一眼門口的便當,啊~貌似都領完了吶。。。。/_

下午的面試,所上終於良心發現把我帶去一間比較好的會議室等候老師來談,所以下午就沒有在那個像庫房一樣的地方窩著。不過後續出現的老師,依舊跟我瞎聊一些跟我的研究沒什麼關係的事情,但還是有某位老師酸溜溜一進門就說”我覺得你的paper能被刊出來是運氣很好啦”這類的話。此時心裡有五千萬個幹但很峱不敢說出來。

等到最後一個面試老師離開後,就沒有人理我了,所以我只好默默的自行離開,然後跑到台北火車站跟朋友吃喝了一頓消除怨氣。

回美國後我也就沒有刻意去等任何通知,因為聽說什麼三級三審制度很花時間,所以就不管結果繼續投別校的履歷。差不多到了八九月份的時候,母親才跟我說家裡收到該校寄來的信,很沒意外的被拒了,但我更意外他們怎麼知道我家地址??因為我寄的履歷上面只有美國的住址。

美國

就在同一時間,我收到了美國某大學的電話面試通知,於是整個九月份就在應付電話面試中渡過(總共兩場)。九月底時對方告知打算邀請我到該校進行為期兩天的面試,於是一連串的前置作業便開始了。首先,另一個行政助理和我聯繫,二話不說直接幫我訂機票和旅館,然後預先給我一份滿滿的菜單,要我隨便點,屆時中午吃飯時刻這些東西就會準備妥當

此時我就想到台灣面試時中午吃的那一個便當。我不是嫌惡那個便當,而是為什麼我沒得選呢??我想吃雞腿飯啊!!

出發前那個助理又通知我,要我記得留下一路上所有開銷的收據,因為可以額外報帳

面試前一天抵達該校所在地,直接就坐上計程車去旅館,下車跟司機要了一張空白收據,check-in後迎接我的是一張好大的king size床。二話不說先躺上去休息一下,然後簡單盥洗後,剩餘的時間就全部拿來準備job talk。

隔天一大早七點半,director親自開車來旅館接我,約莫五分鐘的路程就抵達她的辦公室。沒意外整個研究所裡面都還沒有人,於是director自己充當小妹親自幫我泡咖啡。然後在她辦公室開始第一場面談。一坐下來她的第一句話就是開門見山:聊聊你的研究吧!於是我就侃侃而談,把目前的研究內容大概描述一遍,然後她根據我講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並且詳述目前他們準備要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問我的技術有沒有辦法克服並彌補她們的不足。

就在這樣非常熱烈一來一往的討論中,半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於是她領我去下一個面試老師的辦公室,因此早上的面試就在這樣的流程中很順利渡過。每個老師雖然專業不同,但從跟他們面試的過程中,我竟然也能了解體會不同領域研究中所呈現不同的視野。此時我又回想到在台灣面試時的那些瞎聊,真的覺得就是一整個很瞎,因為聊的內容根本無助於增進雙方彼此的了解。而且也一直感覺到台灣老師釋放出那種”你的專業不要來侵犯到我的專業,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那種氛圍。。。。

中午時刻是先安排job talk,然後才是吃中飯。除了該所的老師和學生有來聽外,該校還有視訊系統連接到其他分校,所以我從大螢幕上也可以看到遙遠的分校也有人出席聆聽。由於演講的內容有特別針對該校進行調整和包裝,所以頗對他們的胃口。演講時台下的人除了喝水以外,全部都很專心的聽我演講。director還不時勤做筆記,好像跟學生一樣。演講完後的發問時間,完全是針對我講的內容進行提問,而且問題相當到位。於是就在頗為順利的情況下結束job talk。

由於job talk的主持人就是中午要陪我吃飯的老師,於是他就直接領著我前往一個會議室用餐。一進去時助理已經把之前預定好的午餐飲料都準備好了。於是那位老師就陪我一起用餐直到結束。

此時我又想起在台灣面試時一個人在會議室吃便當,突然覺得當時有點孤寂。。。。。

用餐結束後行政助理帶我去一間全新的教授等級辦公室,說這是專門給我用的,裡面有一台連上網路的電腦讓我使用,桌上也準備好許多瓶裝水讓我飲用。一整個就是:舒適。

休息一下後開始進行下午的面試,地點就在中午用餐的會議室,而每個老師都是相當準時出現在會議室。結束之後,其中一位老師親自開車送我回旅館休息。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是!那位老師說我可以休息一下,等一下會再回來接我,因為晚上要帶我去高級義大利餐廳用餐。

於是晚上就在旅館附近的一間高檔餐廳享用了高檔鮭魚排,還有額外五位老師同行。中間還開了幾瓶酒,雖然教戰手冊寫說面試時不要喝酒,但在盛情難卻之下,還是淺嚐了一杯口感相當不錯的白酒~不過這場晚宴才真的是通通瞎聊一通,可以從學校的八卦聊到自由車手阿姆斯壯服用禁藥。坦白講我有一點招架不住,因為要在一堆美國人閒聊之中插進話題對英文不是母語的人來講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難。因此我所能盡的最大努力就是:面帶微笑,專心聆聽。

第二天的行程,則通通都是跟老師面試。同樣一大早是老師(但換成co-director)親自到旅館接我,然後一整天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到會議室跟我面試,大家互相聊自己研究的原則和理念,或者是跟我介紹該所的特色以及未來的發展。中午一樣是預先準備好了午餐跟飲料,然後請五位學生來陪我吃飯。下午結束後,主要的行政助理商請另一位研究助理開車送我去機場,我離開前,她特地送我一個印有該校標誌的精美馬克杯當做紀念品,一整個讓人窩心。

但面試並沒有就此結束,因為整個面試的老師裡面,最大頭,也同時是該院的院長,因故無法趕來,所以是等我回來後又另外約了一個時間用電話面試。因此該校的面試前後耗時兩個月,歷經三場phone interview以及一場campus interview,才終於落幕。

兩個禮拜後,我就收到院長寄給我的offer letter了。

所以這兩個學校面試,該怎麼比較呢?。。。就整理成下圖吧。

comparison-job

41 thoughts on “[匿名] 台灣、美國教職申請經驗比較”

  1. 說的很符合台灣的環境,很多從海外回來的學者都同樣受到類似的待遇,不過這樣的分析未免太過二元化且功利

  2. 一個實驗問題:假設美國面試方式為D=1,台灣的為D=0。Y1是在美國面試的反應,Y0在台灣面試。這位老師現在情況是E(Y1|D=1) > E(Y0|D=0)。如果台灣的系所採美國的面試方式(Y0|D=1),而美國系所採用台灣的(Y1|D=0),那位老師會去哪裡教書?E(Y0|D=1)> E(Y1|D=0)?

  3. 這個分享 可以給我打點強心針
    現在剛畢業找工作 也許有些心理準備也好

    不過有一個重點我自己的經驗(澳洲vs台灣)
    澳洲跟文章中的美國經驗一樣 研究學者都是在看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就算發表的東西接近 也在討論如何找出合作方式出產更好的研究

    台灣就是就算對方做一點點類似的東西 也很久沒發表那方面的研究
    也講得那是他的領域
    如果那是他的領域 那就發表啊
    然後只會酸別人的資料很簡單

    為何台灣都一直發表很少 就是大家都在專研如何產生好的資料
    而不是討論 如何寫好的期刊文章 (邏輯,賣點等等)
    這兩者是要並進的啊

  4. 請你吃便當和交通費補助的問題, 是因為整個台灣制度的問題, 不是單一學校的特殊狀況. 因為國家規定餐費上限就是1人80元, 所以吃便當是很正常的. 至於機票, 就算是邀請full professor, 有數百篇論文發表的, 最多也只能給經濟艙的費用, 更何況是一個博後或是剛畢業的博班生, 你覺得會計會給過嗎?

    至於整個面試流程的問題, 應該是根本早有內定, 你只一個它們有找"國外""優秀"人才來面試的一個證明, 所以才會這麼…

    台灣研究環境確實有待加強, 怎麼取捨, 就看個人囉.

  5. 當年我應徵某大學 我認真說了很多 台下認真吃便當 理都不理我 最後沒人問問題 下一個應徵者是台下許多老師的學弟 整個氣氛熱絡起來 一直聊母校的事 我從頭到尾 沒人理 一直難堪到底 我早就沒想有任何錄取機會 我那時只想著看看是否可以不要讓我很難看 保留有一絲絲的尊嚴 走出這個學校

  6. 因為在美國大部分的場所包括學校 企業, 以及各式各樣的場所, 民眾對於扮演host /guest的基本教養都略懂 也習慣被這樣對待 . 比如說電梯, 陪伴, 問候等, 也許台灣民間企業也有這樣的等級跟觀念. 但是台灣的學術機構教授並沒有得到產業界的經驗 是以學校殿堂的方式接待guest. 就會有這樣的差別. again, 在美國扮演主客 是從小都在各個場合磨練的.

  7. > 說的很符合台灣的環境,很多從海外回來的學者都同樣受到類似的待遇,不過這樣的分析未免太過二元化且功利

    不比較怎麼知道缺點?難不成要殺豬公拜神才知道?
    兩間學校當然是二元化啊,兩間學校能三元嗎?

    差就差,怎麼那麼多理由還功利勒 …
    想要留人又不讓比較,要靠宗教信仰還是民族情感?

  8. 這不只有學術界是這種狀況,是整個台灣職場環境都有類似的情景。

    不要說是美國了,有些工作就連對岸中國本土的企業的面試 & 薪資水準都比台灣好很多,至少讓人覺得被當作人才在做事,而不是被當作「狗」在賣命。

    有一次有一個在美國工作,具非常獨特的技術背景的人問我說台灣有沒有類似的工作,說很想家。我只跟他說,台灣給不起你要的。

  9. 個人愚見:
    1.一個太隨便,另一個卻也捧的太高,兩邊都不一定好。
    2.只用兩個樣本代表兩個國家,如標題:台灣與美國,這樣太過聳動。相信學者們應該不會認同這樣以偏概全的方式。

  10. 哈… 說什麼高級學腐 說什麼學生學習態度不佳 不要比美國 跟香港的大學 還有新加坡的大學比如何? 有人想拿出來打打台灣的大學的臉嗎?

  11. > 一個實驗問題:假設美國面試方式為D=1,台灣的為D=0。Y1是在美國面試的反應,Y0在台灣面試。這位老師現在情況是E(Y1|D=1) > E(Y0|D=0)。如果台灣的系所採美國的面試方式(Y0|D=1),而美國系所採用台灣的(Y1|D=0),那位老師會去哪裡教書?E(Y0|D=1)> E(Y1|D=0)?

    別炫耀數學符號了。別說美國還台灣,只要是對的態度,菲律賓也去。問題是態度。

    > 2.只用兩個樣本代表兩個國家,如標題:台灣與美國,這樣太過聳動。相信學者們應該不會認同這樣以偏概全的方式。

    君不見上面人家留言如此? 台灣學界待過,都知道這是不合理的常態。不出機票也沒關係,但是發問態度、meeting讓別人等,這是禮貌嗎?

  12. @Hhyrt Lou: 兩個樣本… 嗯,原作講的學校就是台灣大學 (2011 年排名 154,落入作者所列入之 150~200 的區間中)。以台灣大學在台灣的學術地位 (謎之音:還剩多少?),都會發生這種事件,其它學校,我想大概好不到哪邊去。這兩個樣本,表面上看起來少,但這種事竟發生在台灣大學這樣的標杆學校上,而且這群所謂的學者們也不以為意。這件事很明顯地表示,目前學術界就是充斥著這樣的風氣。台灣學術界之爛,只要當過研究生者,都可略為感受一二,我想,明人說明話,也不用太替這群所謂的學者抹粉了。

  13. 另外一點:D是決定去那裡教書的惟一條件嗎?有沒有可能是其它條件如X在影響呢?也就是E(Y|X,D)?也許作者只告訴我們D,沒有說出X?

  14. 文中美國的面試經驗,教授們比較像是在對待未來可能的同事,了解一下他的研究方向、個性等,台灣的面試就很「面試」了,對應徵者擺架子、設定重重奇怪關卡…

  15. 在美國的博士生通常也會被系上指定負責接待job candidate,我接待過幾次,可以印證作者所述為真。好一點的candidate,學校會為配偶安排就業,甚至系主任還會安排學校主場球賽邀請共賞,為留才可說無所不用其極

  16. 我覺得作者講的這個台灣某大學態度真的很高
    我在台灣業界做過
    遇到這類客人一般都會泡茶/咖啡(先問對方要茶還是咖啡)
    便當這種可以當天叫的 也會問對方要甚麼
    機票等費用可能出不起 但我想茶與便當這種小錢與只是給對方選擇的事 大學沒做對啊
    至於聽講吃便當 這個可能作者要習慣了
    這是台灣文化 因為大家都太忙了 所以午餐時間必須一心兩用(經歷過太多次中午時間開的會 一邊開會一邊吃><)

  17. @Yel D'ohan,

    你的資料講的幣值、薪水計算方式是一致的嗎?

    台灣新聘助理教授:月薪65000台幣
    美國新聘助理教授:年薪60000美金

    台灣教授:月薪10萬台幣
    美國教授:年薪10萬美金

    這是我所知道的。美國州立大學教授的薪水網上可以查得到。我不知道你講的「美國15萬」是指:助理教授還是教授?月薪還是年薪?台幣還是美金?

  18. 不好意思,對於這篇文章,我只能給「噓」。。。

    首先,這位作者在台灣的申請是被打槍。而在美國是被接受的。這其實就是本質上的不同,請不要以為美國人比較客氣,美國人比台灣人更現實。

    在 job talk 之前,其實整個評審會中的每位評審者對所有應徵者,都已經有初步的共識,進入final list 只有兩個理由:一個是程序上一定要這麼做,第二是看有沒有意外,畢竟系上不同領域的老師要靠這些資訊來擺平其他雜音並達成共識。

    重點是,受到極端的差別待遇其實心裡就可以先有個準備,別抱太大希望。或根本不要抱任何希望。因為你絕對不是第一人選。反之,受到「帝王」般的待遇,心裡就可以暗爽且有八九成的把握應該會上。

    我相信,這 Cost/Price 比的道理不管是在台灣或美國都是適用的。應徵工作,不要以為受到尊貴待遇是你應得的。一個應徵者要做的事情是:不管成或不成,誠懇地且忠心地把該做的事情作完,該演的戲演足。然後把這次的經驗記起來,以便修正下次的應徵過程。讓自己在一開始就想辦法「有價值」些(這很難,我承認)

    最後,我想告訴寫這篇文章的人,別想著當大少爺。這樣就算錄取了,將來的日子也不一定會好過。(雖然現在也不好過)

  19. 在這方面其實文化也有點差別, 台灣比較含蓄,多數台灣人只覺得管好自己的事就好, 美國人比較開朗, 相對的在招待人方面會比較好(倒水,接送旅館之類的)
    但是這樣並不代表之後的待遇會比較好,我在國外讀書快10年了,我覺得美國人越面善的,心越惡..
    其實作者能受到好待遇我覺得也包含了一小部份的"種族歧視",但是是好方向的.美國人認為亞洲人比較聰明.然後台灣人認為因為作者是台灣籍,所以不把他當成外賓接待.
    我覺得台灣徵用你的教授品質水準應該也不是很好,不然應該會尊重你的title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在台灣找教職工作, 你最需要的是關係..除非你的能力在國外很頂尖,才有可能從一群博士中被選出

  20. 重點從來就不是錄用與否..我覺得作者表達得很明顯了.
    希望台灣同胞能夠勇敢面對那些的確需要改進的大部份, 不要只去看到能夠為自己辯護的那些小部份(老實說..那些部份真的講得通嗎?).

    還有, 當人家已經提供了某一個通訊地址的時候,
    私下去查出另一個通訊地址, 然後"沒有事先通知"就擅自寄東西過去.
    這樣做其實很沒有禮貌. 一般是討債時才會使用的方式. 不是嗎??

  21. 你的文章和圖表,乍看之下以為我們去了同一個台灣大面試!! 不過回想一下,應該不一樣,因為我連便當都沒有…我是自己去公館那邊先吃了一碗魷魚粳麵。後來晚上也是跟老朋友約在台北火車站好好吃一頓,跟多年不見好的老友吃上一頓飯幹兩聲也算值回票價了。
    我那是一年多前的經驗了。傷心地回來美國之後,決心待在美國認真找tenure track教職,今年二月進行了四場campus interviews,倍受禮遇! 住了最好的飯店,吃了最貴義大利餐和紅酒,每場job talk都有學生或老師開場介紹或引言。後來的拒絕信或是offer都是系主任或是院長親自寫來。我後來接受offer的學校則是provost親自打電話來。接著的negotiation過程,對方更是展現最大誠意,連小孩的pre-school都可以不用排隊優先enroll該校的幼稚園。因為是小的liberal art學校,該校的律師也是當天就聯絡馬上著手辦工作簽和綠卡。加上教職員小孩若念該校大學部只需要20%的學費,我已經決定我這兩個小孩念完大學之前不回台灣。倒是希望二十年後,台灣的整體環境適合養老…

  22. 記得以前研究所時一個待過美國的教授說,美國之所以強大,就是有辦法把全世界的人才都挖來,再發本綠卡,把她們留下來。
    對比美國,我們的面試似乎是在面試圖書館管理員。
    面試時眾人吃便當那一幕把我笑死了。

  23. 你講的一點都沒有錯
    台灣想要用好人才可是都是覺得別人求它給工作
    而美國是覺得他們需要人才去他們學校
    你應該寄給教育部長

    有一次我寄給教育部說能不能不要整本dissertation都要印再寄回去從美國

    最後答案就是跟停屍間一樣冷的答案
    一切學校自己決定
    按照規定lalalalalala…..

    看完就是覺得XXXX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Scroll to Top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