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美國留學生申請加拿大旅遊簽證懶人包

這幾年在美國,剛好有幾次申請加拿大簽證的經驗,所以作一個筆記,免得我這糊塗鬼下次申請時又忘了。

由於我自己是參加研討會,所以是辦旅遊簽證。用加拿大政府的專業術語來說,這叫 temporary resident visa,我作的 checklist 如下。

  • 申請表:Application form for a Temporary Resident Visa (IMM 5257 PILOT PROJECT)
  • 跟兵役有關資料:IMM 5257 Schedule 1
  • 有效護照
  • 美國 Visa
  • I-20 (如果是 F1 的話,記得 I-20 最後一頁要先拿 travel signature)
  • I-94 (出入境資料)
  • Money order $75 塊 (single entry):這要去銀行先購買的
  • 研討會邀請函
  • advisor letter (說會付你錢去開會,你會回來的)
  • department letter (說你的註冊狀況)
  • 成績單
  • 存款證明
  • 往返機票
  • 旅館 reservation

詳情請見這裡:http://www.canadainternational.gc.ca/los_angeles/imm/visa_temp.aspx?lang=eng#APPLICATION

出席研討會之打包清單

由於我是個忘東忘西的人,每次去研討會之前就會很恐慌,恐慌的不是要去報告,而是怕自己會忘記某一樣東西,讓旅途增加許多意外。在這些年的積累下來,整理了一個清單來跟大家分享。當然,每個人打包的東西或多或少有些不同,這僅供大家參考,你可以根據這份清單來修改,製作自己出席研討會的打包清單。

如果有不周詳的地方,也請大家補完喔!

打包的

  • 護照 (與駕照,特別是要開車的話)
  • 登機證 Boarding pass
  • 旅館/交通資訊
  • 研討會邀請函 (有時候進出海關時要看)
  • 電腦 (充電器)
  • 相機 (充電器)、傳輸線
  • 轉接頭 (特別是到不同洲的時候)
  • 衣服 (內衣褲)、襪子、睡衣褲
  • 正式衣服、皮帶、皮鞋、領帶 (如果要報告,但旅程又不想穿太正式的話)
  • 雨傘 (如果會下雨的話)
  • 電話 (充電器)
  • 刮鬍刀
  • 牙刷/牙膏 (美國很多地方不提供牙刷與牙膏的)
  • 隨身藥品 (中藥、西藥、感冒藥、胃藥) 與衛生用品
  • 護唇膏與其它保養用品、小瓶香水 (記得用透明袋子包起來)
  • 零鈔 (有些要給小費用的)
  • 名片
  • 指甲剪 (如果要旅行很久的話)
  • 梳子
  • 隨身碟 (如果要分享簡報給別人,或是用別人的電腦作簡報)
  • 拖鞋 (很多旅館不提供拖鞋的)
  • 即時沖泡湯 (如果吃不慣外國食物或早晚想喝熱湯的話)
  • 零食 (特別是 nuts 或 powerbar,避免旅途中餓了找不著東西吃)

事前要作的

  • 備份筆電檔案 (怕萬一電腦硬碟壞掉或被偷了)
  • 有敏感資料要記得刪除 (特別是用restricted data 或是有機密文件的)
  • 調鬧鈴起床 (別錯過飛機啊!)
  • 個人證照掃描與影印備份 (免得弄丟了)

2010.…

如何尋找台灣研討會訊息?

我其實不太願意寫這篇文章,因為研討會的訊息太多了,沒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得知最新研討會訊息

其次,在你的領域,你應該要知道什麼研討會重要才對

不知道什麼研討會重要?那就看看你平常讀什麼期刊的文章,參加與該期刊相關的學術組織,通常你就會收到許多研討會訊息、工作機會、甚至是 fellowship 的相關資訊。或者你也可以換種方式,看在你領域的名人參加什麼研討會?到他們任教的大學系所瞧瞧,看他們最近在哪些期刊發文章,去參加哪些研討會,如果他們是該領域的頂尖人物,那他們參加的研討會多半也是高水準的

如果這些還不夠,那就問問你的指導教授:有什麼研討會是不錯的?

好吧,我知道這樣一點說服力都沒有,因為在這世代,大家寧可坐在電腦前面找出來,也不願意去跟指導教授談談。這裡提供兩個台灣研討會訊息的網站。

綜合性研討會

TWWS 研討會搜尋系統,算是有滿多研討會訊息的,但品質如何,我就不了解了。

https://www.twws.org/search.aspx

如何調時差

不論是當研究生或是教授,參加學術會議是很重要的,不只可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讓與會專家學者給你意見,這對將來把文章投稿到期刊是非常重要的。參加學術會議非常有可能要作飛機飛來飛去,這就不免會面臨到一個問題:調時差。這種情況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更明顯,因為可能要坐好幾個小時的飛機,時差又可以達到7、8小時甚至12小時以上。如果會議期間只有兩、三天,那問題更加嚴重,表示你可能在一周裡要調兩次時差

調時差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如果研討會報告準備很充份,卻因為前天沒睡飽而搞砸,定會令人扼腕不已。有些人會有失眠、昏昏欲睡、情緒不穩甚至腸胃不適等現象 (參見新聞:時差可能導致腸胃不適)。有些人很快就能適應當地時間,但亦有不少人需要一周以上的時間來適應。如果拿研討會來說,那可能好不容易調過去了,就要打道回府再調一次時差了。

身為研究生的我也常常到處飛來飛去,在美國才不到三年,已經累積了數萬的哩程了。這篇文章是我在網路上搜尋一些期刊與資訊,結合自己的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

首先要談造成時差的幾個原因。根據 Sack 的文章,有五項原因:1.…

Scroll to Top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