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結果:如何理解reject & resubmit?

一般而言,投稿到期刊,審稿完之後,下面是幾個常用的評審結果:

  • accept
  • accept pending on minor revisions
  • minor revision
  • major revision
  • reject

reject 還分成兩種,一種是desk reject,表示在editor這關就過不了,沒送外審;一種是外審之後,覺得品質未達到,所以拒絕。

現在有些期刊還加上了新的評審結果:reject & resubmit。那如何理解這樣的結果,並作出決定呢?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總結。如果各位讀者有不同的經驗,也歡迎分享。

理解reject & resubmit

首先,要知道這reject & resubmit 是否送了外審。

沒外審的reject & resubmit

如果沒送外審,在editor這關就給了個reject & resubmit,那表示editor對這主題感興趣,但有一點或多點很明顯的問題,editor沒辦法接受。這種沒辦法送外審的原因,通常是違反了author guideline裡面的原則,或是作者沒有cite此期刊足夠數量的文章。

外審後的reject & resubmit

如果已經外審過後,還是給出了一個reject & resubmit,那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1. 給 reject,表示文章有比較大的缺陷,通常是理論框架有問題 (或是缺乏理論框架),或是資料分析呈現有問題,希望再用多一些資料呈現。
  2. 沒給major revision:一般而言,可改的情況下,editor應該會給major revision。但沒給major revision而是給了reject,表示這些問題可能不好修改,不確定作者能否有足夠的資料來進行修改,或是沒有辦法在一般major revision的時間成。另外,也有可能是editor不認為一次大幅修改可以完成,可能會經過多次大幅修改,所以先拒了。
  3. 給了resubmit:給了resubmit,那表示在reviewer的眼中,雖然有重大缺陷,但editor覺得文章的立意或是主題,會吸引些期刊的讀者。在這情況下,editor鼓勵作者,如果能處理reviewer的建議,鼓勵再投稿。

處理reject & resubmit

簡單地說,只要你能處理editor或reviewer 所提出的問題,就算能處理個大半,都建議修改之後,再次投稿。

如果你覺得無法修改/不想修改,你也可以直接轉投其它期刊,不需要知會先前投稿的期刊。

個人reject & resubmit經驗

  • 文章一:沒送外審,直接 reject & resubmit。修改之後,再經過一次major revision,文章接受了。
  • 文章二:沒送外審,直接 reject & resubmit。修改之後,經過兩輪major revision,一輪minor revision,文章接受了。
  • 文章三:送外審之後,reject & resubmit。正在修改中,以後更新。修改完成後,Editor還是不滿意,拒搞,轉投另外一家,目前major revision中。
  • 文章四:送外審之後,reject & resubmit。reviewers 與 editors 都覺得主題合適,但內容要修改比較多。怕我們沒有辦法在一般的修改期限內完成,所以給 reject & resubmit。

各位讀者,你是否收到這樣的評審結果?你是怎麼解讀的?請留言讓我知道。

2 thoughts on “評審結果:如何理解reject & resubmit?”

    1. @孙文婷,

      主要是方向性的,希望在文獻探討和整篇文章的framing,能更符合期刊的方向。
      會的,主要是編輯給的意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Scroll to Top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