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分析備忘錄重點與範例
之前的文章說過寫分析備忘錄的重要。經過了這麼多年,自己也養成了在大部分的時候,都作分析備忘錄。與他人合作,如果不作分析備忘錄,開會很容易無法順暢進行。
…混合研究 (mixed methods) 是近年來愈來愈受到重視的研究方法。混合研究,簡單地說,就是在研究裡面,同時有質化資料與量化資料,希望藉由兩種資料不同的特性,能夠更全面地看待研究的問題。
…在研究方法的課堂上,在reviewer的意見中,在論文答辯的時候,甚至在學生的comprehensive exam,如果遇到質化研究,這樣的問題你可能會常聽到或看到:如何確保這篇質化研究的validity?
這問題說真的不好回大,可大可小。往大裡說,可以牽扯到知識論,先了解你對「真相」(truth) 的定義,再來看如何確保質化研究的validity。往小裡說,可能就具體提供幾個實用的方法來回答這種問題。
這篇文章就不從知識論來談了,就直接切入重點吧!
第一種解決辦法,就是說明名詞差異。在質化研究中,並不使用validity,而是使用其它詞彙。
比如說Guba (1981) 所提到的詞彙對應:
Internal validity <-> Credibility
External validity <-> Transferability
Reliability <-> Dependability
Objectivity <-> Confirmability
討論了多篇的個案研究法 (case study research),那到底什麼是「個案研究法」呢?
個案研究法在Yin書中的定義分兩部分:
…A case study is an empirical inquiry that
- investigates a contemporary phenomenon in depth and within its real-life context, especially when
-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henomenon and context are not clearly evident.
個案研究可以依目的粗分為三類:探索性個案研究、解釋性個案研究與描述性個案研究。當然,個案研究可有多重目的,所以一個個案可能同時是探索性與描述性個案研究。
探索性個案分析主要目的是探索,也就是去了解發生什麼事 (what)。由於探索性個案研究的本質,研究者可能會先搜集資料、進行觀察,然後才會找出研究問題與假設 (Tellis, 1997)。然而,作這樣的研究並非意味著不用先有理論基礎與框架。你還是必須有理論框架與方向,然後再去探索這裡面的社會現象。如果允許的話,先作pilot study,這樣更清楚你要如何調查。
解釋性個案研究主要目的是解釋一社會現象,也就是了解如何 (how)、為什麼 (why) 形式的問題。換言之,解釋性個案研究常探討因果關係,是一種causal research,利用patterns與rival theories,來試著解釋社會現象。
在Yin (2009) 的書中所提的解釋性個案研究的例子是 Allison and Zelikow 的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1999)。這本書用三個理論試著解釋古巴危機。作者比較這三個理論所能解釋的現象,而並非單純描述此事件。此外,從此個案研究中所學到的事情,用意在generalize到其它外交事務與相關議題上。
描述性個案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一社會現象,處理的問題是有關誰 (who) 、何處 (where) 等問題。描述性個案研究的分析,常用patter-matching procedure,從大量的事件中抽絲剝繭,找出重要的事件。
Street corner society 是描述性個案研究的經典案例。這本書追蹤人際關係、描述次文化,並發現一些重要的社會現象,如:低工資的年青人事業發展。雖然這本書只探究單一社區,並且是很久以前的研究,然而這本書的價值是在於這些發現推廣性 (generalizability) 很強,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對於一些議題仍有指導性的作用。
將個案研究法分成這三類,只是為了教學方便,讓大家了解什麼是個案研究法。如同之前說的,這三類並不互斥,一個個案研究可能既是描述性,也是解釋性個案研究。
此外,雖然前文什麼時候用個案研究法說了個案研究主要是處理 how 和 why的問題,但這只是個案研究法的一小部分而已。另外,也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質化研究的研究問題。
參考書籍
Tellis,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