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科技部的海外人才歸國方案

近期台灣對於培育人才,推出了幾個政策。一方面,台灣終於比較正視培育人才這項議題,值得鼓勵;但一方面,這樣的政策,治標不治本,會有多少成效,令人懷疑

這篇文章先從海外人才歸國方案開始看起。

海外人才歸國方案

我想,很多在海外的人才,都會為許菁芳的這段文字感動

“因為很愛所以才要離開家,要走過世界才會看清家的樣貌。”

“但真會有回家的路嗎?Will there be a way home?
回頭看,來時路已經看不清;往前看,我的生命還在迷霧裡。對台灣的心如天上的星斗,午夜夢迴抬頭看,歷歷在目,有一個方向是家。家是一個方向,但不是一條路。眼前沒有路。路是人走出來的,我還在路上努力走下去。”

當台灣科技部推出海外人才歸國計畫,我也看了一下方案:每年150萬生活費,科技部推「海外人才歸國方案」,招募一百名博士回台灣,限制年齡低於45歲,補助以一年為限,每個月可有新台幣12.5萬元(一年150萬)的生活補助費,條件是必須進行每月10場以上「專業交流」活動,貢獻所學。

問題一:薪資

這樣的福利,或許在台灣科技部的眼中,看起來很優渥,但如果已經在國外有一定知名度,在國外拿到的薪資,肯定不只這些。在美國的助理教授,社會科學領域,大概都有個五萬美金到七萬美金左右名校的助理教授薪水,更可拿到十萬美金以上。

看這政策圖,目的是想要激勵產業創薪,那科技人才的薪資,又是遠高於美國社會科學領域助理教授的薪資。這樣的待遇,實在沒什麼吸引力

問題二:期待

這一點「回國的博士們可以各種形式和產、學、研領域交流,如參訪、駐點諮詢、授課講習、公開論壇、內部座談、創新經營模式諮詢、前瞻技術顧問、社交活動…等。唯一限制是每個月必須舉辦10場以上。」我覺得是期待不夠實際。

交流的話,一個月舉辦10場,一年要120場,你覺得會有什麼樣實質性的進展?真要能深入的話,美國社會學科知名教授到外面演講,一場的費用大概是3000-5000美金,這樣的演講有一定的品質保證,而一個月舉辦10場演講,我就沒辦法理解:從這些交流活動裡面,你期待招聘回去的博士,會透露出什麼實質性內容。

就算有,一個月十場,我想一個月之後,也沒那麼多可以交流的了。

問題三:長期發展

如果要招聘有一定地位、知名度的學者回去,這短期的福利比在國外拿得差,又沒有安排長期發展,我想除非有一定要回台灣不可的理由,不然沒有安排長期發展,那我想很少人會自斷前程而選擇這樣的機會。

另外,這聘用回台灣的人才,回去之後,頭銜是什麼?

在具體來看看政策,有一些家屬的相關福利:

另為協助本方案之海外人才回國安頓,科技部轄下各科學園區亦提供有眷宿舍或單身宿舍予以租用;為解決部分歸國人才子女就學問題,亦提供園區實驗高級中小學雙語部入學方案。

但要注意一點:「註三:海外歸國人才若於交流過程中被產業界或學研界延聘,則視同從本方案「畢業出場」,科技部部將依月份比例,終止生活補助費之給予。」

意思就是:如果在這期間,有人招聘了,那就終止這項生活補助

那問題來了:產業界與學研界,薪資能更優渥嗎?如果沒有的話,那回去這一年,豈不是像蜻蜓點水一樣,作作秀就完事了?因為接下來很難有長期發展的可能。

問題四:人才選拔

有一點我不懂的是:如果針要吸引頂尖人才,為什麼非要限定台灣人赴海外留學,有博士學位,又要45歲以下呢?如果真是台灣產業與學界需要的人才,那就應該不論這些人的背景、年齡,而是重視能力。

如果要設這些框框,那很有可能:你招不到產業界急需的人才。

另外,在科技部的網站看了半天,也沒看到人才評選標準

下篇來說說新任科技部長陳良基推動送50名博士生赴矽谷的政策。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Scroll to Top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