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的書籍中,印象中看過財富平均論,這個理論是這樣說的:「你的財富,相當於你身邊最好的五個朋友平均。」(註:我找不到出處。如果有人知道,煩請告知) 是的,物以類聚,不就是這樣嗎?
文章平均論
身為研究生/研究者,當然要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那這裡,我也要提出文章平均論。這假說是這樣的:「你一年發表的期刊文章數目,相當於你身邊最好的學術圈朋友/合作者的平均。」
文章平均論的檢驗
當你還在研究生的時候,沒跟老師作計畫時,你的學術圈朋友/合作者,都是你的同學。在這種情況下,發表文章的機會通常都比較少,所以你的朋友可能沒發文章,你也沒發文章。
如果你在研究生的時候,進了老師的lab 跟老師作計畫,那你就會與老師和lab的學長、學姐合作。雖然你不可能一下就發文章,但你的平均值就不是零,因為你有了環境與資源,很快就能追上。
當你畢業之後,開始當助理教授,可能會慢慢減少與自己老師合作,展現自己的獨立性。你也會開始帶博士生,與他們合作。你可能這時候平均值會往下掉,因為帶學生的時候,他們還沒有經驗,你需要花時間帶他們,生產力當然會受點影響。
當你建立了自己的團隊,學生的發表文章數也上來了,你的平均值會開始上升並超過以往的值,這時候你也開始邁向副教授之路了。
文章平均論的應用
為什麼要說這個文章平均論呢?我想,有兩個方面,是值得大家考慮的。
第一,你想在學術圈久待,你的學術圈朋友非常重要。你要有環境,有交流的對象,你的學術生產力才會在無形之中,慢慢提昇。
第二,當你作到一定程度之後,常常會有人想要找你合作。你如何決定是否與他人合作,而不會成為機會成癮者呢?一方面是看這研究對你是否有直接幫助,是不是在你的research agenda。另外一方面,當然是要看未來合作夥伴的能力,而他們發表的文章數,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想一想
你覺得文章平均論,可以說明你的文章發表情況嗎?如果不行的話,為什麼呢?請與我分享你的觀察。